办公家具厂分析国际品牌VS国产品牌的区别。在购物网站搜索人体工学椅产品,大家会发现,像HermanMiller、HAWORTH、冈村等国际品牌的主流产品价格几乎都在万元档次,而一千元以下价格的多为国产品牌,市场缺乏两千到五千的中间价位的人体工学椅。
人体工学椅已经有数十年的发展背景,以公认的世界三大人体工学椅企业之一HermanMiller为例,其公司已经有近110年历史。其经典人体工学椅Aeron发售距今已经近30年历史。一把优秀的人体工学椅是集人体工学、材料学等数个学科研发成果于一身。以1994年上市的Aeron为例,其经过数万次的实验和测试才能创造性的运用了杜邦尼龙网状材料。而如今随处可见的网椅均来源于这把座椅。不仅如此,一把优秀的人体工学椅更是基于长久的人体数据研究。以同样是国际三大人体工学椅企业之一HAWORTH的Zody为例,其在21世纪初与密歇根大学研究团队经过数年的基础研究,才创造出了独有的腰部支撑和骶骨支撑系统,现在普遍流行的人体工学椅腰托均来源于这把椅子。
深入研究国际大牌人体工学椅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这些国际大牌不断追求材料创新,不断挑战工艺极限,使得人体工学椅变得越发纤细优雅,越来越符合流行审美。Hermanmiller 2017年发布的Aeron第二代相较第一代,不但外观更薄,更细,更优雅,其产品品质有增无减,其能够满足全世界人体工学椅最严苛检测的美国BIFMA认证。
深入分析这些国际大牌的商业模式,不难发现,这些传统办公家具企业主要面对线下B端商业客户,甚至有些企业疫情之前都没有开通电商以面向C端客户消费者。这些国际大牌电商上动则上万元的人体工学椅其实是一种典型的高价策略,其利用信息的不平等获取目标消费者的信任,用先入为主的品牌认知引发锚点效应,避免抢占了线下渠道的蛋糕,以虚高的价格支持线下B端商业客户的销售。毕竟,相较于其电商月销几十把而言,真正的客户是那些线下的企业采购客户。
以至于成本只有2000元的座椅,据熟悉人体工学椅线下业务的资深人士透露,其正常的售价应该定在4000元左右,而其电商价格却虚高至万元左右。
而今,面对国际品牌占据中高端领域,制定虚高价格的市场环境,国产品牌相继站出。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及研发底子不足等历史背景,国内企业大多集中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低价领域。甚至部分国产品牌鱼目混珠,并没有将“产品力”作为提升性价比的方向,营造出虚假的“高性价比”,代价却是牺牲产品创新和产品品质。最终的结果是,这些所谓的人体工学椅产品确实价格便宜,不断抄袭模仿,长期处于产业链处于低端水平相互内卷。仅以中国人体工学椅之乡安吉为例,中小型企业有近千家,其产品大多以几百元产品为主,甚至更低。
近年来,黑白调、西昊等国产品牌,以现有的技术和生产背景,追求及其高的性价比。他们从电商起步,以用户思维设计产品,逐步渗透到线下渠道以及企业客户,品牌定位聚焦在低端产品。产品力固然距离国际一线产品有一定差距,虽不得已而为之,却也是立足本身企业特点的一种务实且聪明的做法。
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对标及赶超国际先进企业,部分国内人体工学椅行业品牌已经开始致力于品质升级。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开发产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带动提升行业水平,不断向国际一线大牌发起挑战,大有当年魅族小米华为等一系列国产轿子挑战国际大佬的架势。比如新兴电商品牌ERGOMAX、有谱和座为。
不难想象,基于中国汽车工业数十年的技术背景,庞大的科研队伍以及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座为可以将中国汽车工业数十年的科技及研发基础,应用于人体工学椅领域。以沃尔沃为例,沃尔沃曾经与“脊柱护理奠基人”、“现代脊椎医疗学科创始人”Aalf Nnachemson教授一同开发出世界上首款开发人体工学汽车座椅,人体工学座椅口碑首屈一指。
另外,人体工学和外观设计平衡的挑战非常大,座为联合全球顶级的工业设计公司IDEO,这家公司曾经设计苹果公司第一只可量产的鼠标,被全世界企业推崇的“design thinking”及以人为本的设计,正是由IDEO提出。IDEO更是世界上最大人体工学椅企业STEELCASE多年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一家国际领先的设计集团。通过与国际领先的设计团队相互合作,座为第一把人体工学椅Inspire系列一经推出既获得了三项顶级国际大奖(德国红点奖、美国IDEA工业设计大奖和日本G-mark奖),放眼全球整个办公座椅行业,同时获得这三个奖也属于相当难的。在人体工学椅领域,在座为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数年前的国产汽车企业,不但内在技术赶超世界,外观设计上亦适应世界潮流。